七年

August 10, 2016

头七,七周,七月,七年?

六年

August 10, 2015

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五年

August 10, 2014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四年

August 10, 2013

是顺遂众生的愿望
恰如杨柳随风
无障无碍
让身心清明如水
和风缭绕
百无烦恼
生命自是无恙

依旧在路上。于北京。下一站,波士顿。

认知

March 27, 2013

格物致知以及对动机的探寻要远甚于一堆公式推导。简单才是美。

About Growth in Society

February 2, 2013

No one at present dares to state that obvious: growth in society may not come from raising the average the Asian way, but from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tails,” that small, very small number of risk takers crazy enough to have ideas of their own, those endowed with that very rare ability called imagination, that rarer quality called courage, and who make things happen.

 

From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Information is antifragile.

December 20, 2012

最近在看Nassim Taleb写的一本新书<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大致idea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antifragile的,这些东西受到适量的外部压力和打击时,往往可以得以恢复,并且变得比受到打击前更强大,即gain from disorder。发现书中的核心观点与自己跟以前一直在思考的一些东西不谋而合,即:对于动态系统,往往是一个自发的,分布式的系统结构,更具有稳定性和扩展性;而对于那种自上而下受中央调控很大的动态系统,容易受到外在和内在的扰动而崩溃。社会系统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近看到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研究工作:

其一是匿名发表在SIGCOMM 2012(通讯领域的顶级牛会,接受率10%)的一篇论文:The Collateral Damage of Internet Censorship by DNS Injection. 其论文研究的是中国GFW通过DNS Injection来对互联网的通讯进行审查(阻断大陆网民连上一些敏感网站。进一步搜了下,这篇论文在赫尔辛基的会场还真做了口头报告,不过报告这篇论文的人是大会安排的一个读懂这篇论文的研究者,非作者本人,我还以为作者会带着V字特工队的面具来做报告:)

其二是Harvard大学的教授Gary King(one of 23 with the title of University Professor, Harvard’s most distinguished faculty position)最近的一个研究工作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里面有paperslide。slide里列举了一些关于中国网络审查的比较有意思的数据,例如说Chinese Censorship是:

  • The largest selective suppression of human expression in history
  • Press freedom: 187th of 197 countries, but by far the largest effort
  • Content filtering: Removing individual posts by hand
  • Estimated workforce involved:Total government censors: ≈200,000
  • Internal censors at individual sites like Sina.com: up to ≈1,000
  • Internet police: 20,000–50,000
  • 50 cent party members (wumao dang): 250,000–300,000

其论文的核心论点就是标题,说中国的网络审查并不是为了删除对其领导人的谩骂,而是防止各种形成collective behavior的机会。

这两个研究工作都是在分析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对信息的控制,这个课题本身是非常有意义。其实,越想防范大众窥视的信息,往往大众越想去窥视和研究,信息传递和扩展的速度越快。按Nassim的那本书里的逻辑,信息本身就是antifragile的

原帖发表在岩蜥论坛:http://rock-lizard.org/bbs/thread-12769-1-1.html

————————————————————————————————————–

总的来说,香港的攀石资源主要分为政府人工岩壁,抱石馆和野外岩场。大多数政府人工岩壁是免费的,两张二级运动攀登证可以订岩壁的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大概是两块岩板那么宽,使用时间大概是2-3个小时,如没其他人订下个时间段,可以续订。抱石馆是收费的,野外岩场免费,使用这两者都不需要任何证书。

获得二级运动攀登证需要通过二级运动攀登的培训和考试。另外多说几句香港的攀石兴趣培训班,我觉得这点香港做得非常好。有两个机构:香港攀山总会(http://www.chkmcu.org.hk/)和香港攀山训练中心(http://www.hkmtc.com/),分别开设相关的培训班,有很多种,如:一级运动攀登,二级运动攀登,一级攀石,二级攀石,一级山艺,二级山艺等。通过了一级运动攀登培训和考试才能报名参加二级运动攀登培训,通过了二级运动攀登的培训和考试则可以得到二级运动攀登运动员证(如下图,我自己的证),有这个就可以免费预订政府人工岩壁的线路啦。一级运动攀登培训是一天晚上的理论课和一天全天的实习课,最后的考试是顶绳爬完一条很简单的线路。二级运动攀登培训主要教授先锋攀登,belay的技巧,两天晚上的理论课和三天全天的实习课。最后考试是先锋完攀一条直板线路并穿八下降,以及belay教练(教练会故意犯错,比如说咬绳,忘记挂扣,绳入扣入反了,你需要及时纠正他)。至于其他的培训班,攀石班是培训rock climbing,练习野攀的基本技巧,如何打各种绳结,下降啥的;山艺班是培训行山,露营,野外生存。这些培训班其实都是兴趣活动班,面向所有香港居民开放,只是一个时间段开设班次有限,名额有限,超额了则通过摇号决定,每个班的全部费用大概是200~300多块,组织方提供全部器材。这可以说是政府在补贴推广这些兴趣运动。香港在为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方面做得非常好,其他的兴趣活动班还有诸如铁人三项,自行车,急救医疗,攀树培训班等,都是由香港的专业协会和机构开设,全民都可以报名参加。这些培训班既可以让人结识社会各界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规范了参与者的基本技巧,降低了运动风险。希望大陆什么时候也能开设这些培训班,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certificate

回到正题,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各类岩场:

政府人工岩壁:

石硖尾公园体育馆。有8条线路,宽为16块岩板,每条线路大概需要15个快挂。如图所示。可以说是香港最大的人工岩壁了,很多比赛都是在这里举行,人气很旺,得提前预订周末的线路。这里经常有一些高手定线,每条难度线为同一种颜色的贴纸。岩点以及难度线贴纸的更新也比较快。

skm_icon

顺利村体育馆。有8条线路,各种难度都有,如图所示。但由于没人贴纸定线,岩点千年不换,来的人不多。挺多运动攀登培训班在这里举行。

lym3  lym2

大角咀体育馆。这个岩壁是在体育馆里面,所以下雨也可以来。但是需要支付场地费(好像是70块一个小时?),岩壁的高度不高,大概只有石硖尾岩壁的一半。

鲤鱼门体育馆。印象中有6条线路,也是室内的,需要支付一定场地费(包场)。

上水体育馆。最新开的人工岩壁,但难度极低,可以忽略。唯一好处是离罗湖口岸很近。。。

抱石馆:

Just Climb Gym (http://justclimb.hk/)。香港抱石冠军何善辉开的馆,人气很旺,有很多香港攀石高手出没。缺点是晚上8点左右去的话真是人潮涌动,得排队等线路。我在这家买月票爬了4个月了,月票300HKD,单次入场算上入会费的话好像是150HKD.

jc

Da Verm (http://www.da-verm.com/):这家岩馆在上环,岩点的质量很高,全是欧洲进口,比较国际化,老外多。月票是450HKD,Traveller Visit是150HKD,入会费是100HKD,不知道算不算在Traveller Visit里。

Boulderland: 这家是半正式岩馆,是在钻石山的一个工业大厦里,周一到周五晚上6点开到10点,周六下午2点到6点。工作人员只有老板Perry,业余经营,岩馆地址需要在FACEBOOK上问他(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1701038893/),想知道的朋友也可以给我投条。线路很丰富,Perry会很热心地指点线路和技术要点。门票是45HKD,不用交入会费。缺点是岩馆比较小,满墙花花绿绿的线路贴纸,容易看花眼,且通风不畅,脚臭味比较大。。。

boulderland2

Climberland: 没去过,不了解情况。

野外岩场(这里有比较详细的资料,并且有PDF的英文版路书下载,http://hongkongclimbing.com/

Beacon hill(笔架山):应该是香港历史悠久的一个岩场,线路比较丰富。线路爬到顶了可以观西九龙全景,呵呵,发一张朋友拍的。

beacon2beacon1

狮子山:multi-pitch的线路比较多。

东龙岛:在一个岛上,周六周日有渡船上岛,岛上无人家,下午得坐船回来,不过可以在岛上露营。第二天接着爬J

石澳:也比较热门,靠海,海景绝佳。

哥连臣角(Cape Collinson):在港岛最东边,靠海,海景绝佳,但是开发出来时间不长,可能会有落石,一定带头盔。

http://hongkongclimbing.files.wordpress.com/2012/07/hkc_guide_capecollinson_byhaden.pdf

cape-collinson

购物:

旺角的毅成户外: 卖evovle的鞋子,VIP打八折。

旺角的攀山训练中心:卖510的鞋子,以及BLACK DIAMOND, CAMP的东西。

旺角的MAMMUT专门店:MAMMUT的鞋子衣服攀石装备。

旺角还有些楼上铺:比如说Kevin经营的skywalk小店, 卖欧洲一些不太知名的牌子的高空劳保用品,如skylot,tendon的东西。我个人觉得挺物美价廉的,我现在就用SKYLOT的快挂和TENDON的绳子。FB上的地址是: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6560075037545/, 需要提前联系KEVIN,他也是业余经营,不一定晚上都在。还有家卖Osprey的各种包的,很便宜,不过不太好找,旁边是家卖黄碟的,上次还走错进去了。。。

港岛炮台山那边有卖PETZL东西的户外店。上环有家叫Racing the planet的店,卖La Sportiva的鞋子,不过不便宜。

另外的等我想起了再补充。也欢迎在香港的岩友们提供更多的资讯,方便大家,谢谢!

周年祭

August 11, 2012

此时此地,彼时彼地。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时空的魔术师

December 15, 2011

今天逛了最后一天的SIGGRAPH Asia 2011 Hong Kong,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视觉的盛会。虽说SIGGRAPH是计算机图像领域的顶级会议,但是参加会议的不仅有学术研究者,动画特效公司,还有全球很多独立艺术家参与展示他们的与视觉相关的project。这种多文化多角度的融合,比单纯的学术会议,如CVPR,  更能启迪心智。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还是一位艺术家的talk. 这位来自挪威的艺术家Eirik Solheim与大家分享了自己creative idea的来源,听后我个人颇有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1,play with expectation.

2,   play with scale.

3,   play with time.

每分析一点的时候 Eirik都会给一些艺术创造的例子,其中在说明第三点的时候,他介绍了他之前的一个project: One year in one image. 让我颇为感叹。他给出了下面两幅图:

图1

图2

其实他这个project的技术设计很简单,就是一台固定的相机对着一个场景,设定好程序,每隔30min采集一张图片。但这个程序持续的时间非常长,长达1年,一共采集了大约16 000张图片。这些图片包括了整个一年的自然变化。如何把这个时间上的大规模数据表示在一张图片上呢?一个很naive的做法就是拼接。于是这个作品产生了。图1是分别采样了4个季节的一张图片拼接,展示出了四季的更替。而图2的图像上的一列是采样自16000张图片上的对应一列,依次按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就把16000张图片里包含的整整一年的自然更替信息表征了出来,相当impressive。后来Eirik还做了个follow-up的工作One year in 2 minutes ,把16000张图片串成一个2分钟video, 也是很漂亮。

链接1:One year in one image

链接2:One year in 2 minutes

其实这背后更本质的问题是,如何把时空动态信息表征在一张静态图片里,Eirik的这个想法真是相当漂亮。最近在看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越来越觉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艺术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想法,比如说heuristics, empirical methodology, 才是更结合实际和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研究的这个系统太复杂,从top-down, model-based methodology出发很难真正解决问题。这一点,以后再把我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