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精神的伟大,让我深深着迷。而其中的“浮士德精神”,似乎让我一下感知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灵魂的源头和归宿。

基督精神中的肉体神性意识,其实跟佛家禅宗所追求的“众生皆有佛性”类似,只要自己能不断精进修行,总会到达彼岸世界。

引文分割线———————————————————————————

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的文化,早期希腊文化尽管有各式各样的纷争和冲突,但其内在的精神还是和谐的与宁静的,希腊精
神被史家称之为"美的精神",美的精神还停留在感性,所以还是一种自在的、尚未展开的人类孩提时代的精神。我们知道,一种新的精神取代了古代的希腊美神,
那就是基督精神,基督精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把人类精神中的内在神性展呈出来了。但是,由于其重心放在彼岸王国,对现实世界采取排斥的态度,
因此,最终导致了基督精神的二元分裂,在基督教的裂缝处,近代人文主义潮水般地涌现出来,籍此近代的市民精神取代了基督精神,创造出一个近代的资本主义文
明。但是,由于近代人文主义没能张扬人的内在神性,还是一个有限的人类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有限性是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本性相矛盾的,有限的自我不能肩负
起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重任,因此,在近代人文主义的落潮中,一轮新的精神登场了,它就是德国十九世纪的文化精神。德国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乐观、最豪迈、最危险、最富有戏剧性的写照,作为统一的精神力量,它贯穿于十八世纪末德国启蒙运动之后的整个十九世纪的文化,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在德国古曲哲
学、诗歌
和音乐中,这种统一的人类精神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在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五、九等交响曲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这“危险
的”、无限的人类精神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著《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
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
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当然,浮士德精神不能脱离《浮士德》,但它并不单纯是其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所谓浮士
德精神不但超出了《浮士德》,而且超出了十九世纪的德国文化,而提升为一种绝对的精神,它是人类精神在特定历史时代中的绝妙写真。本文的分析不拘泥于这部
耗费歌德六十年心血之作的具体细节,而从总体上把握《浮士德》的精神。

生命是一无限的生命,生命的无限性也就是精神,这种无限性曾在基督精神中得到表达,近代人文主义在批判基督教的同时却把无限性抛弃了,因此,十九世纪德国
文化的首要任务便是重建生命的无限性。但是,由于近代的有限精神是从基督精神的分裂中涌现出来的,因此,无限精神的重建不可能简单地回复到基督精神,如果
这样,就会重蹈覆辙,再次分裂为彼岸和此岸两个世界。显然,德国精神要重建生命的无限性,不能走这条重复的老路,那么,无限性又在哪?显然,当盲目寻找无
限性时,我们的立脚点是错误的,现在,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设定一个立足点,问题也就解决了,为什么自我要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去寻找生命的无限性
呢?为什么不能在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统一中寻找生命的无限性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即在此,基督教和近代人文主义之所以没能达到精神的内在统一性,即因为
它们总是处在分裂的境况并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去克服分裂,一个站在彼岸世界,一个站在此岸世界,相互冲突、相互博斗,其结果是它们没能真正克服自身的内在
分裂,没能寻找和创造生命的无限性。其实,自我在其创造性的活动中,无论是在彼岸世界还是在此岸世界,已经把生命内在的无限性树立起来了,现在,自我所要
做的,便是把自己从二元分裂的基督精神或近代人文精神中抽取出来,直接在现实世界确定其生命的精神性和内在的无限性。因此,当自我这样做时,它就必须打破
旧的二元分离的起点,打破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分裂,而寻求一个统一的起点,即在这个起点上,既包含着彼岸世界,又包含着此岸世界,既包
含着神性的理想性,又包含着有限的现实性。

显然,浮士德精神的首要任务既不是外在地追寻那个飘缈的绝对而失去自我,也不是沉溺于感性的享乐而不能自拔,而是在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在自我的活生生的追
求和创造中,在生命历程的展开和发展中,展现一个无限的精神本质和一个绝对的神性意识。因此,自我之为生命的起点,现实生活之为生命世界的起点,就获得了
另外一种意义,现实的、有限的自我并不单纯是一些个别的、微不足道的自我,现实生活也并不单纯是一种营营苟苟的生活,在这些有限的自我和有限的生活中,一
个无限的、绝对的精神本质存在着,绝对的东西并不是自我之外的一个什么彼岸的东西,它其实就在现实的自我和现实的生活之中。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有限与无
限、人性与神性在此就获得了内在的统一,它既是有限世界、有限生命,又是无限世界、无限生命,这个集有限与无限、个别与绝对于一身的起点,就是德国精神的起点,也是浮士德精神的起点。 

(此段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无比畅快)

全文在这里:《论“浮士德”精神》作者:高全喜 http://5309806.blog.hexun.com/32105044_d.html
————————————————————————————————–

查了一下作者的信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再大致扫了一下高先生的博客(http://gaoquanxi.vip.bokee.com/),的确很厉害,字里行间有学贯中西之气势。只是每篇博客看起来都挺费脑子,喜欢严肃学问的朋友不妨耐心读读。

最近因为写作德语二专毕业论文而参阅诸多社科类论文,很大一个感慨就是,好的社科类文章逻辑很严密,虽然文中没有一个定理公式推导,但是整个分析论证一气呵成思维缜密,当然,读起来也挺费眼力和脑子,显然文字的冗余度比数学公式高多了。。。不过社会科学中的学问保罗万象,经济,社会文化,哲学,商业,etc, 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和思考,洞悉这个世界背后运作的本质。

晚上跟Yang Cao兄讨论了一下Apple公司的商业模式,那么索性结合以前积攒下来的一些思考,谈谈我对苹果公司商业模式的一些看法。

一句话,Apple公司的伟大之处在于以“提供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从一开始,苹果就不是单纯开发软件或者硬件的科技公司,而是在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各种高品质服务的服务型企业。

一,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苹果公司随着乔布斯回归后的几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

  1,iMac。既拥有苹果自主硬件系统又拥有苹果自主操作系统的苹果机,可以最大自由度地优化工业设计和用户体验。

  2,iPod+iTune。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过程中,数字流媒体的版权和营销问题一直是个难题,没有有效的交易平台使得知识产权得到应有的保护。而苹果的iTune,其利用与iPod移动终端的一体性,彻底改变了互联网”知识免费”的特权。基于苹果搭建的这个软件+硬件+互联网的平台,数字流歌曲和视屏在网上能够几十美分和几美元地卖钱了!

  这既使知识版权商的利益得到了很大保护,而且缩短了文化娱乐产业的开发周期,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数字化发展。

  3,iPhone/iTouch+App Store。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上一个阶段的升级版本,而这个升级无疑是影响深远的。App Store的出现,使得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开发者,不管专业开发的还是业余爱好的,均可以为苹果的硬件终端开发中小型软件,并且在App Store这个平台上销售,收入与苹果公司7:3分成。去翻翻App Store里面众多的程序就知道,这些中小型软件开发者的智慧和力量不容忽视。一方面,大众用户喜欢在自己的移动终端上尝试这些充满创意的小程序。另一方面,大众开发者的版权利益得到了保护。回想以前,这些大众开发者只能通过出售注册码,限制使用时间,嵌入广告等被动形式来尝试收取使用费用,维护软件开发成本。

  App Store+ iPhone的平台继续延续iTune数字流媒体的商业模式,创造了基于云框架下的双赢。

  4,iPhone OS4.0+iAd。苹果这个移动互联网广告发行平台的未来市场如何呢,只需将它对比一下Google的AdWords和AdSense模式,便可有些预见。我对此拭目以待。

归根到底,技术的商业化,需要不断迎合用户的需求,或者去创造一种新的媒介,引导用户的需求。

二,另外一方面,至于苹果系统到底是不是封闭的,其实各有说法,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举个例子,如果Microsoft要骂Apple系统是封闭的,那么Linux更要把MS骂得狗血淋头了。而广大人民群众表示,哪家好用,哪家能保证俺们日常使用,并且让别家觉得俺们没落后于潮流,那就是王道。

三,联想推出个lePhone,誓与iPhone大比拼,似乎大家都不看好,而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靠谱的,就因为柳传志的这句话“联想要与苹果竞争,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这是在中国”。。。多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啊,看得我浮想联翩。

个人分析,“在中国”的原因大致两个:

1,当初谁看好baidu搞得过google?因为这是在中国。回去翻翻baidu当年采取的“发展”手段吧。在我们看来,百度的这些行为可能很下三滥,但商场如战场,兵不厌咋乃兵家常事。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政策和社会文化,一时半会没法改变,那么商业文化就得谨慎调整,适者才能生存。(这一点我将在我的二专论文中详细分析,以后与大家分享)

2,再看看中国现在的大环境吧,多少人真正用得起苹果公司的所谓高科技产品?8亿多的农民兄弟,一个iPhone的价钱就可能相当于某些地区农民整个家庭的年收入了。中产及其以上阶级在中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iPhone,iPad的诸多功能设计和软件并不适合我国国情,联想作为本土科技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把握,将是一个有效的杀手锏。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感觉很惭愧,请在我们陶醉在高科技之梦中时别忘了自己的本。希望本土的科技企业能开发出一些真正对老百姓实用的移动终端功能,而不要一味以iPhone为标竿,东施效颦。

———————————————
最近一周闷在文科图书馆翻社科类书籍,因为要写关于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关联性的第二专业的毕业论文。最大的感觉是,严格说来某些社会科学的逻辑性跟理工科有得一拼,看起来相当费脑子,我蹲一天集中精力看3,4本书下来晚上回去就感觉大脑转不动了。现在便是这种状况,故上面所写逻辑可能不清,欢迎指出。

越来越感觉到学无止境。想起了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人民教师以前常用前半句话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其实这句话的完整翻译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我傻呀我。” 嘿嘿,其实两种解释都是有道理的。。。